考試和功課多,一直是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,而太大的壓力更會導致焦慮,有調查發現,二○一五/一六學年,本港小學生的焦慮指數較四年前高,由三十點四上升至三十二點三,升幅達百分之八,顯示本地小學生的焦慮傾向有上升;對比中國及日本的指數分別只是二十一點四和二十二點四,反映本港小學生的焦慮傾向遠高於鄰近地區,情況值得關注。有小學生表示最希望有多一點時間溫書、做功課,家人能正面面對他們的成績,少點責罵,多點關心。
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家庭健康教育及輔導中心進行「香港小學生焦慮指數」調查,訪問十間學校,共一千三百多名小三至小六學生,結果發現他們焦慮指數達三十二點三,對比四年前同一調查所得數據的三十點四,上升百分之八,顯示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,主要源自學習壓力,且相關的壓力在上升,令他們的焦慮傾向較四年前高。不過,中心主任趙依莉強調調查只能顯示學生的焦慮傾向,未能證明學生是否患有焦慮症。按照數值推算,若指數達六十點五為中度焦慮傾向,若達六十九點九則為嚴重焦慮傾向。
三名同為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皆認為功課、默書多,令他們感到壓力,譚同學稱自己害怕默書,「唔合格會畀老師罰留堂」,更會感到頭痛及煩躁不安;陳同學則表示自己功課多,平均每日有八項功課,每逢周五更會有十項或以上的功課,令她常常擔心「做唔晒」;嚴同學亦因上學及學習壓力大,經常記掛媽咪,因在媽媽身邊最有安全感。他們均希望「有多啲時間溫書、做功課」,「屋企人接受自己成績唔好」及「屋企人多啲陪小朋友」,最期望是沒有功課,每日「早啲放學」回家及沒有煩惱地玩耍。
趙指,學生的頭號壓力來源是當成績不理想時,被家長或老師責罵,覺得自己一無是處;其次是功課多,令學生欠缺時間休息;第三是家庭關係,學生擔心父母的婚姻關係。
趙依莉建議,家長及老師以身作則,避免自己的焦慮影響小朋友,保持個人樂觀情緒。學校亦可推出減少功課量等措施,減輕學生壓力。